当前位置:大闸蟹网 > 大闸蟹新闻 > 一只大闸蟹引发的思考

一只大闸蟹引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12-08 09:19 类别:大闸蟹新闻

据姑苏晚报报道,2013年9月初,陈女士在1号店网站上订购了一张阳澄湖蟹霸仙的提货券。该券面值1188元,凭券可以提取10只阳澄湖大闸蟹,5只公蟹5只母蟹。为了能赶在中秋假期尝鲜,陈女士于9月19日通过网站预约提货,通过快递方式送货。9月21日一早,快递送货上门,陈女士却发现,10只螃蟹中有6只已经死了。

点评2013年,生鲜电商还没有完全兴起,快递还没有专门运送生鲜农产品的经验,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年后2014年9月扬子晚报:网购212只大闸蟹从南京送到广州只活了4只 谁赔?

广州买家李先生昨日在电话中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他跟朋友网购南京大闸蟹已经好几年了,跟高淳的蟹农也成了朋友,9月7日,他跟十几个好友又凑在一起网购了212只大闸蟹,“广州这边过中秋有吃蟹的传统,蟹农使用的是顺丰快递,本来说好8日就到货的,可是迟了一天。”原本心情美美地等待大闸蟹,而当十几个快递包裹分批寄到李先生朋友家时,212只大闸蟹,只活了4只。“结果收到死蟹,感觉也不吉利。”

点评13年生鲜电商的需求才刚开始露头,各个物流企业没有准备好,经过了一年时间的发展和培育,到了14年似乎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又一年后2015年10月物流指闻微信公众号:阳澄湖大闸蟹把顺丰搞瘫痪,背后暗藏农产品电商运营的9大问题

2015年的阳澄湖大闸蟹订单来的非常猛,从9月20日开湖以来,每天的顺丰接单量超过数万单,2天不到顺丰的路由就瘫痪了。

睿犇犇点评

1. 生鲜电商面临必须降价、扩品类的压力

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加上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的话题吵得非常热,推高了大家购买进口生鲜、产地原产生鲜的热情,也使得部分品类的农产品从食品转化为礼品,有季节性的大量消费需求。

城市中收入较高的人群非常愿意多花成本购买新鲜、放心、有机的食品,尤其是孕母婴这个消费群体,更是宁可多花几倍的钱也要保障入口食物的优质和安全,这也可以说是近年来生鲜电商得以发展的基础,一开始生鲜电商也都是依靠车厘子(樱桃)、进口奇异果、牛油果、褚橙这种高端高价水果起家的。

然而,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有13-14亿的人口,能够高频次承受生鲜电商高价产品的人群是有限的。2012年财政部的数据显示,中国介于20-60之间有工作的人口大概是3.2-3.3亿人,这部分人群中,月收入高于3500元的占7.4%,约为2400万人,月收入在2000-3500元/月的占18.5%,约为6000万人,月收入低于2000的占到74.1%,属于绝大多数。当然,从2012年到现在,收入已经增长,而且仅凭纳税记录推算实际收入是较多地低于实际水平的,但是这个比例基本是反映现实情况的:中国真正的高收入人群估计在3000万人左右,中上等收入的占到6-7000万。这3000万人是生鲜电商第一批瞄准的客户。

无论是高收入人群还是孕母婴群体,都是整个人口中的很少数,市场太孝而且他们并不会集中居住,而是分散在960万平方公里中华土地的各个地区,不可能为了他们建设专门的生鲜配送通道,所以把价格降下来,同时通过更丰富的品类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是生鲜电商必须面临的问题,否则谁来分摊高昂的前期基础设施铺设成本呢?

2. 成本下不来,价格上不去一亩田研究院认为,农产品生鲜电商发展成本高居不下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

1) 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我国目前冷链运输的基础设施极其缺乏,只有19%左右的农产品是采用冷链运输的,且这些冷链基本都是大型设备,不是给终端消费者准备的,所以之前生鲜配送提出“二段式”配送方式,即“传统冷链”+“落地配“,在主要的大城市使用已有的冷链配送设施,到了大城市以后,快速在城市内部常温配送,这种半程冷链是目前很多生鲜电商物流采用的方法,仅有很少部分实现了全程冷链的配送。这样的配送模式决定了网购品种集中于耐储存、价值高的产品,而且基本都是在产品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进行配送,像猕猴桃、牛油果、榴莲等很多到家的时候并不能直接食用,还需要熟一段时间,终端体验不佳。

2) 原本社会化分工的成本成了企业内部的运营成本传统的生鲜购买渠道是批发商承担跨区域的长途集中配送和保鲜成本,小商贩或者超市承担一批到各个社区的运输及保鲜成本,而消费者自己承担从超市或者社区生鲜店到家中的运输成本,在这一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购买方都自行承担了各自环节的品控。

而生鲜电商则是把这一系列的社会化分工变为企业内部的运营成本,此外,传统的水果配送几乎没有网站运营、网络文案的需求,现在生鲜电商在这一块上也要花去很大的成本,毕竟见不到实物之时,好的文字和配图是勾起消费者购买欲的关键因素。这一系列费用算下来,生鲜电商的企业组织和经营成本其实非常高。

一亩田研究院分析生鲜电商的价格下不来,是受到以下原因的限制:

1)客户群有限,竞争中众多

前面已经提到中国的高收入人群并不多,这一部分群体构不成一个巨大的市场,大市场只能是普通收入的消费者,而他们没有能力承受过高的价格。

此外,现在市场上除了市场的先行者之外,后来者也开始大举进入,这么多竞争者,免不了来一轮价格战,你不降价我降价,我就拿到更大的市场份额了。

2) 传统渠道竞争力很强

如果通过现有渠道大家吃不到新鲜的、价格合理的生鲜,那可能是市场的一个大机遇,然而事实是,现有的渠道有能力配送实惠的产品,新渠道的价格受到已有渠道的限制。对比一下电商渠道和传统渠道的部分产品的价格,会发现,针对基本相同的商品,电商渠道更贵一些,幅度在30%-50%不等,除非电商卖家能够证明自己的产品品质溢价程度有这么高,否则其产品不具有销售优势。

(注:零售价按照新发地价格的2-2.5倍估算)

3. 冷链运输的建设需要高效而集约

既然物流是生鲜电商发展到现在的制约瓶颈,就必须加大投入,突破这一点,行业才能真正起来,各大企业也正在发力。

目前,个人运营的社交电商主要依靠顺丰这样的专业物流公司配送,这两年微商的井喷式发展导致顺丰原有的供应链配置在特殊的节假日失效,也不满足日常消费配送的需求,所以继2013年顺丰发展“顺丰优选”以支持海淘、特色产品、生鲜产品的运输之后,顺丰借着自己的冷链优势,于2014年9月25日正式推出”顺丰冷运“新品牌,瞄准食品生鲜配送市常

另一方面,生鲜领域的先行者——“天天果园“为了避免依赖第三方运输而导致的高退货率,一直坚持自建冷链仓储配送,过去的每一轮融资资金都投入到了自有冷链设施的建设中,在花去巨大的成本之后,其在今年5月选择和京东联手,利用京东已有的物流网络基础,共建生鲜冷运体系。顺丰是从物流发展到电商,而天天果园则属于从电商发展到运输,两者或许能够殊途同归,共同为将来平价网购生鲜的发展打下基矗

一亩田研究院认为冷链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极其高昂,就如同电信设施的建设一样,可以有2-3家的竞争以避免垄断,但是不建议各大生鲜平台都谋求自己的冷链配送渠道,这样的投入重复而低效,冷链设施需要通过提供大范围的社会化服务来收回初期建设成本。